
“心随天籁——于勇自然雕塑展暨研讨会在云南美术馆开幕
朱琪策展人表示,于勇以典雅的雕塑、假山和现代艺术装置,重构了源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纯粹雕塑语言,填补了书画领域之外的中国文人艺术中的雕塑空间。
近日,“心随天籁——于勇自然雕塑展”在云南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台湾艺术家于勇的31件精美雕塑作品。展览将持续至12月31日,作品将分两个阶段在云南美术馆一楼圆形大厅和五楼展厅有序呈现。
开幕式上,于勇向云南美术馆捐赠了两幅大师作品《春城之象》和《寻他中的反思》。朱平 副主任云南美术馆(云南省艺术学院)馆长(副院长)向他颁发收藏证书,感谢他对云南艺术的支持。
于勇,台湾艺术家,台湾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林灿先生的学生。他定居云南已经27年了。早年毕业于台湾建兴职业学院化学工程系。后师从李林灿、吴平、关大钦等著名艺术家。他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美术史、书法史、绘画史,并多年来深入从事石刻艺术的创作。作品《竹梅》在世界工艺美术文化节、第九届中国(东阳)雕刻竹编工艺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诺》成功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现任吕雪斋美术馆馆长兼任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本次展览展出了于勇先生的31件精美雕塑作品,较为系统地呈现了艺术家的整体创作。
开幕式结束后,同期举行学术研讨会。来自省内外的艺术评论家、高校学者以及云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昆明传媒学院的师生代表围绕于勇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罗江评价,尼里于勇的卡植根于中国玩木赏石的传统,同时吸收了西方抽象艺术和现成艺术的精髓。他们采用刮、削、钻、钉等多种方法对木材、石材、剩余陶器等材料进行加工,既保留了材料的自然形态,又赋予了材料智力。
朱琪策展人表示,于勇以典雅的雕塑、假山和现代艺术装置,重构了源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纯粹雕塑语言,填补了书画领域之外的中国文人艺术中的雕塑空间。他的作品以儒释道的文人美学为核心,形成了对当代雕塑创作具有高度辨识度的独特“自然语法”。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连春海将余勇的实践概括为“创造对话”:他将材料视为与灵魂的“伙伴”,创作过程就是与材料不断对话并释放其内在美的过程。
本次展览由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云南省美术馆主办,云南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云南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联合承办。云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昆明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昆明传媒学院新视界设计产业学院。让艺术爱好者有机会近距离体验自然与艺术的共生、传统与当代的交融。(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记者李迎清)
WS68F8CB0EA310C4DEEA5EDB6D
https://yn.chinadaily.com.cn/a/202510/22/ws68f8cb0ea310c4deea5edb6d.html
版权保护: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信息等)版权归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使用。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禁止转载和使用。向中国日报提交评论: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