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无锡·协同传播”地方国际传播工作闭门会
发布时间:2025-11-08 10:16
中国日报网无锡11月8日电 11月7日至8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智能通信论坛在江苏无锡举行。作为论坛的重要创新部分,11月7日下午,当地国际传播工作“智慧无锡·协同传播”闭门会议举行。 “智慧无锡·协作沟通”地方国际传播工作闭门会在无锡召开 会议由中央电视台、无锡市人民政府主办,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协办。这是论坛首次在国际交流的基础上增加本土闭门讨论的内容。会议汇聚了来自北京的国际交流从业者、大学学者和坦克专家、上海、南京、成都等地。会议以“全球视野下的本土国际传播协同创新”为主题,通过案例分享、理论探讨和深入对话,建立了兼具实践价值和理论高度的共识。 与会专家、学者和实践者围绕本土国际传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思想碰撞,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 无锡在国际传播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成为与会者关注的重要范例。近年来,无锡逐步打造了一支多元、协作、专业、高效的国际传播队伍,形成了“政府引导、媒体主导、多方参与”的传播格局。 “文化需要翻译,话语体系要统一,让中国故事更好地讲给全世界听。”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晓辉表示,无锡可以依托“世界音乐之都”点亮音乐,帮助外国观众了解中国故事。 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原所长徐清泉提出了提炼无锡国际传播“三大文化支柱”的建议,即叙事基础——商业文化、情感联系——江南文脉、青春活力——现代节奏。 本地国际传播如何接触海外受众?专家表示,我们应该绕过“东方奇迹”的宏大叙事,转向“细节共情”的微观表达。 “要传播城市的独特个性,发展多元化的叙事体系。”王国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专家咨询会表示,要用海外观众容易接受的语境和视角,用更多视觉化、互动性的表现方式,呈现真实、立体、生动的本土形象。 会上,南京文学城促进会副秘书长袁爽带来了《文学城天下漫画家集锦》的创作故事。成都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中心制片人廖维嘉分享了以文明互鉴、文化记忆等为主题的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上海广电国际传播中心常务副主任陶秋实在上海眼平台视频体现文明共性的案例中表示……这些案例清晰地展现了不同平台在叙事表达上的探索。已经出国了。 AIGC、短视频等技术和手段极大提升了沟通效率。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技术实现创新表达? 新华社原副社长周希生认为,技术是沟通的工具而不是目标。本地和国际传播必须在“技术强化和文化深度”之间取得平衡。在运用新技术创新传播形式的同时,要深挖本土文化核心,将江南文化、工业精神等独特元素融入叙事中,让跨文化传播兼具“传播力”和“感染力”。 “科技的变革带来了媒介的变革,网络游戏、网络文章、网剧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可以成为更有效的传播手段。”洪宇 传媒与国际学院副院长、教授浙江大学文化学院教授分享了全球媒体变革的新格局,并指出要重点关注游戏电竞、网络影视、网络文学、动漫、音乐等数字文化的海外能力。 成功的国际传播离不开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会上,行业从业者建议,要进一步激发企业、民间创作者等多元主体的内生动力。 “国际传播不可能是文化符号的简单传递,城市故事的讲述也不可能具有普遍性。”新华社参考新闻智库副主任张鲁豫表示,通过“先听后说”,国际城市沟通可以从单向宣传转变为双向对话,从而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我们吸引国际“通过‘世界丹顶鹤青年记者’、‘全球互联网达人’、‘印象中国’等模式参与内容创作的合作伙伴、留学生和创作者。”江苏广播电视台WOSU国际传播中心主任助理王攀通过开展江苏WOSU平台建设,展示了国际传播如何从单向输出转向共情共创。 WS690EA425A310CECA48B7BAA1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511/08/ws690ea425a310ceca48b7baa1.html 版权保护: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信息等)版权归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使用。未经奇塔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禁止转载和使用。向中国日报提交评论:[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