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同根同源,共同保护湿地生态家园”闽台生态行为展在福州台协会馆正式启动。展览在福建省林业局、福建台同胞联谊会、福建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指导下,福建省闽江口湿地国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福建省台商经济社会法制委员会、福州台胞联谊会协办,在展览中介绍了闽台湿地生态保护成就以及十七年来的合作历程,展现了海峡两岸共享湿地生态保护的使命与情怀。同根同源,保护生态。
融合元素齐聚现场,多维度展示合作成果
活动现场体现特色闽台融合的小品:两地同胞亲笔绘制的7米长的凤头燕鸥画卷,鲜艳生动;台北野鸟学会首次前往榕参与科普种群摊位,并与福建省闽江口湿地管理处、福建省江苏省观鸟协会、福建省绿色家园环保中心等机构合作,共同展示湿地保护成果;海峡两岸的孩子们演唱了福州话歌曲《鸟儿飞》和台湾童谣《天黑了》,用童声传递生态保护理念。
网站还通过视频和展板,系统分析了2008年以来闽台两地针对中华凤头燕鸥等珍稀物种开展的学术、联合调查、公众教育合作等方面的情况。湿地生态照片两地作家的植物与文化创作也同时展出,从多维度展示两岸生态保护和文化融合的丰硕成果。
本次活动的举办地——福州台商会馆,是两岸科举文化、血缘血统、本土信仰交汇的历史见证。自清末以来一直是漂洋赴乡试的台湾士人的住所。是“闽台同根”最具代表性的空间载体。这种生态所实现的展览在这里,将“同历史之根”拓展为“同生态本源”,让三百多年“漂洋过海求学”的文化记忆与“携手护航”的当代保护行动在同一个空间中重叠,象征着双方电影的新阶段。从文化认同到命运共同体——在共同记忆记忆之家和可持续未来中保护共同记忆社区的共同记忆。
地缘相通促进合作,我们保护“神鸟”十七年
福建闽江口湿地和马祖都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最重要的“加油站”。 2008年,在福州和马祖同时记录到一只下喙被塑料管编码的中华凤头燕鸥“小关”,首次证明两个栖息地属于同一种群,开启了海峡两岸长达17年的保护进程。
台北野鸟学会前会长阮劲松表示:“从环志数据交换到管理手册,从转守无人岛到同步破解“在鸟蛋偷猎问题上,我们几乎触及了每一个可以合作的环节。”本次成功展览首次以“一页”的形式公开了双方多年的合作成果,系统梳理了“鸟的传说”从灭绝结束到种群恢复的全过程,是“两地生态合作的活教材”。
活动现场,福州台商会志愿者导游“小海鸥”伴随着孩子们清脆的声音进行导览。他们来自闽台,把闽台候鸟的故事变成了孩子们笔下的候鸟故事和保护湿地的过程。 “同根同源”的生态成果,通过不发达但稳定的阐释,代代相传,成为展厅里最生动的“生态种子”。
TAIWAN COMPATRIOT 调查人员共享该区域,用摄像机记录警卫的日常活动
现场宣布,福州台胞联谊会被改造成沉浸式“湿地展厅”,两区联合鸟类调查交流活动的画面通过LED屏幕循环播放。六大展区以湿地航拍、珍稀水鸟高清影像、文创产品等形式讲述两岸融合的生态故事。
“图像是最热门的证据。”福建闽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闽江口湿地共记录野生动植物137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1种。这里有鸟类337种,其中水鸟172种,还有各种相处融洽的生物。她。这里全年和冬季分布着5万余只水鸟,其中有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面琵鹭等珍稀濒危物种。闽江口湿地以突出的生态价值赢得了“中华凤头燕鸥之乡”和中国“十大魅力湿地”的美誉。 “数据的背后是来自两个地方的家庭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的故事。
光影与文创的“跨界”对话,将保护成果带入生活
进入摄影展区,100幅上榜作品分为大陆组和台湾同胞组两个单元。图片展内容丰富,包括福建闽江口湿地以及台湾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湿地景观。福建、台湾地区分布的珍稀濒危水鸟数量两地同胞齐心协力,联合考察,书法原创作品引得游人驻足观赏。
文化创意文化也十分受欢迎。以《神鸟》为灵感的“翼掠波”丝巾、“候鸟旅人”盲盒及人物系列……20件(套)精选作品,将生态保护成果转化为生活美学。 “只有让已经实现的预防措施被移除、被看见、被使用,才能实现二次传播。”福建省绿色家园环保中心负责人表示,展会结束后,部分文创产品将投入实际生产,“让湿地的故事继续飞扬”。
据悉,此次展览展览将持续至11月28日,并向公众免费开放。主办方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推广互动展示传播闽台湿地保护成果和文化,让“鸟传奇”的故事飞得更远。本次活动由福建省绿色家园环保中心主办,福建省观鸟协会、福州滨海湿地生态研究中心、台北市野鸟学会、马祖野鸟协会协办。
(中国日报福建记者站 记者 胡美东 张毅)
WS69103F22A310CECA48B7BC76
https://fj.chinadaily.com.cn/a/202511/09/ws69103f22a310ceca48b7bc76.html
版权保护:本网站发表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信息多媒体等)版权归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禁止转载和使用。向中国日报提出意见:
[email protected]